一、土地改革+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大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经历过三次土地改革调整:第一次是把土地从地主分给农民;第二次又从农民手里把土地集中到人民公社;第三次又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续至今。目前这种小农经济模式能解决温饱问题,却无法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现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土地已经开始逐步出现了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农业,这是由于现行农业生产关系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自下而上倒逼出来的农业现代化尝试。
第四次土地改革,呼之欲出。如同20年前的房地产改革,其中蕴藏的机遇和风口,不言而喻。
二、互联网+农业的行业现状
根据商务部数据,目前我国涉农网站近万家,其中农产品电商就占了一半。有点类似之前城市互联网的千团大战,直播大战,从2009开始到现在的十多年间,大家一拥而上又急剧退潮,互联网+农业不等于农业电商,农业电商也不等于生鲜电商。
按照互联网的完整业态,互联网+农业涵盖:农业电商,农资电商,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土地流转服务,抖客网,农业物流服务,农业第三方专业服务,农业大数据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企业级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服务,农产品溯源体系,农业创业公司孵化服务。梳理目前市场主体,还看不到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预计未来五年内上述业态都会一一出现。
其中,土地流转的互联网服务和土地物联网服务,是过去二十年互联网在城市演进过程中所没有的,值得大家重视。
三、互联网+农业1.0时代的反思
农业互联网1.0时代,从2009-2019年。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没有找到行业痛点,盲目补贴,反被传统行业既得利益和强大阻力吞噬。前一段因刷单倒下的某农业互联网企业,一车白菜批发市场和基地两头来回刷单。初心是要革命菜贩子,最后上亿资金送给了菜贩子。
2. 过于依赖政府补助,不考虑市场化运作。例如,所谓的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监测、有机农产品追溯等,设计很好但前期投入大,主要靠政府强推,没有市场机制支撑,乡亲们也没有积极性,很难深入推进。
3.本末倒置,号称互联网,却没有互联网之实。比如之前有做农业互联网金融的公司,做法是找加盟商通过农村熟人社会拉人头做担保,这是我国秦朝就有的东西,除了理论上的个人信用数据化,互联网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综合上述几点,互联网+农业1.0时代失败或者说不太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
1、放弃互联网信息对称的本质,回到传统方式方法;
2、生搬硬套城市互联网,陷在补贴方法论里面;
3、时点未到。
总结:中国的互联网+农业,由于中国独特的农业地理环境和中国农民这个海量庞大的群体,既不能照搬美国农业发展路径,也不能套用城市互联网的逻辑,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下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和演进逻辑。互联网+农业走到今天,同今天整个中国的其它产业一样,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
四、互联网+农业2.0时代的机遇
早一步是先知,早半步是先烈,晚一步是炮灰。那大家一定会问,现在进入是不是合适的风口和机会呢?老实说,目前谁也无法问答。但是,的确在一些农业细分领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转折,风起于萍末,新的变化带来的新机遇和蕴藏的新动能正在累计,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 政策层面。
1、政府不再一味引导农民进城,反而提倡回乡创业。城市户口不再具有稀缺性,各大城市彻底放开户籍限制。
2、城市房地产被冻住,金融属性被大大限制;同时政府再次大规模发力万亿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
3、农业农村部要求2019年底前必须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土地确权。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二) 市场经济层面。
1、物价领涨。2020年以来,随着过去十年超发货币被驱赶出房地产,导致猪肉、水果等一大批非基础农作物价格飞涨。但很奇怪的是,很多农民和市民都有意见,农民挣不到利润,市民买菜买水果又贵。其中的流通渠道效率低下,是主要问题所在。
2、智能手机在农村逐步普及,新农人逐步涌现。随着微信尤其是抖音快手的传播,一大批原来不上网的农民开始触网。另外,过去十年大量80、90后从农村走出去后,不再回归土地,会选择就近在县城居住,但就业是个问题。部分人凭着自己网购和对互联网的了解以及对故土的熟悉,开始做起了电商和承包土地做小规模化经营。还有一些逃离城市的人做起来民宿、观光农业、特色农业。这些人我们统称为新农人,他们有一些共性:经历过城市生活,了解城市需求;会用智能手机,熟悉电商互联网,能接受新事物。新农人的数量,没有权威统计,保守估计全国目前至少在百万以上。
五、互联网+农业2.0未来展望
1、国家会进一步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推动适度规模化农业发展。第三方农业专业服务公司会崛起,欧美日本以色列这一块早已经很先进了,围绕着农业服务模块化,专业化,互联网化,金融服务的产融结合也面临爆发点。
2、互联网+农业将在未来5年内逐步成熟,大概在2022年开始会出现大量旧农产品流通渠道从业人员失业或利益受损被淘汰,如同之前的城市互联网阿里京东干掉电脑城、服装城等批发市场一样。
3、流通领域的电商渠道一定会建立:农产品分档销售,高端有市场,中端有需求,低端有保障。针对特定消费群体进行分层分级消费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4. 消费升级会体现最终体现在农产品上,更高端、更细分、更贵的农产品会大量出现。消费者已经逐渐接受为更好的水果和食物支付更高的价格,消费习惯在慢慢养成。
5. 品牌化将会最终让中国农产品走向产融结合的规模化和国际化。目前已经看到不少企业在线下稳扎稳打的布局,假以时日,借助新技术、物联网、互联网,潜力巨大。
六、链土地的模式
链土地1.0版本主要通过微信小程序的形式,试点实施,搭建资本下乡、新农人、城市居民、土地流转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农户之间沟通交易的桥梁,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土地流转。同时,引导资本下乡实现产融结合,带动农民充分就业助力精准扶贫;通过平台延伸出更多的商业模式,构建平台信息→资源导入→买卖撮合→数据沉淀→融资担保→信用贷款→自我造血→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的新农村新业态。
“链土地”项目试点方案
一、项目名称
链土地
二、项目定位
链土地—让土地转让流转更有价值
三、项目模式
针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区,搭资本下乡、新农人、城市居民、土地流转农村经纪人和农民农户之间沟通交易的桥梁,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土地流转。延伸出农业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如金融信贷配套/5G物联网/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从B2B切入,拓展B2C,衍生C2M订单农业,智慧农业。
四、项目参与角色
农民农户、土地流转经纪人、水果代办服务商、城市资本、新农人、农技人员
五、项目模块
1、千里眼—地图着地(实地GPS定位、基于位置的搜索、图片+小视频、5G实时视频)
2、土地流转(电子签章、区块链智能合约)
3、农业圈(市场行情、技术分享)
4、农业ERP
5、金融服务。
6、土地代管、订单农业、新农人人才流转
六、盈利模式
撮合服务、资本下乡,乡村振兴金融信贷增值服务、搜索排名、云SAAS服务。
原标题:【关于“链土地”互联网+土地流转 商业模式的实践探讨】 内容摘要:一、土地改革+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大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经历过三次土地改革调整:第一次是把土地从地主分给农民;第二次又从农民手里把土地集中到人民公社;第三次又以家庭为 ... 文章网址:https://www.doukela.com/keji/56019.html; 免责声明: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